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常常引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来表达观点,《论语》更是被较高频次引用。近期,本人在工作之余通读了《论语》,结合总书记用典案例,与大家分享。
谈谈“乐”。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提到领导干部该怎么学习时引用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总书记强调,兴趣是激励学习的最好老师,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自《论语·雍也》,译为: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这里说的是学习的三种状态,即知、好、乐。纵观古今,有所成就的人大都是好学乐学之人:孔子学习韶乐三个月不知肉味,陈望道蘸着墨汁吃粽子仍觉香甜,习近平总书记带着满满一箱子书来到梁家河……他们把学习作为一种人生乐趣,在学习中塑造自我、认知现在、烛照未来,在学习中更深刻地感受人生的意义、价值和快乐。这种发自内心的坚持,便是学习之“乐”。
谈谈“谦”。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曾在《浙江日报》“之江心语”专栏发表短论232篇,其中第189篇《要善于学典型》开篇就引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并指出学习知识是一种学问,学习他人是一种美德。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论语·述而》,译为: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他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的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问题,加以改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从时间角度看,人的生命长度有限,每个人都只是历史沧海中的一粟;从知识角度看,人不可能穷尽世间所有;从经验角度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由经历生成的经验必然各有不同。善于向他人学习,既师人之善,又以别人的缺点为镜鉴,从而不断完善自身,方为君子之“谦”。
谈谈“界”。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引用了“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以此告诫党员领导干部怀德自重、心存敬畏。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出自《论语·季氏》,译为:看到善的行为,就唯恐自己达不到;看到不善的行为,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善”与“不善”、“为”与“不为”,靠的不是他律,而是自律。自律不是与生俱来的“天然禀赋”,而是经受磨砺锻造的“后天所得”。党纪国法的篱笆筑的再坚固,也阻挡不了一颗想“越界”的心。只有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时刻保持道德的信仰、内心的律令,才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此乃贤者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