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封面首先吸引了我,挎着书包微笑的习总书记一下拉近了我和这本书的距离。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用四个再现来彰显青年习近平的人格魅力,一是再现了一位吃苦耐劳、踏实干事的青年习近平;二是再现了一位勤奋好学、志存高远的青年习近平;三是再现了一位一心为民、重情重义的青年习近平;四是再现了一位意志坚定、勇于担当的青年习近平。
书中这样写道,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是从负数开始。作为老三届最小的成员,15岁的习近平去的是最苦的地方。六个人挤在一个小窑洞,躺在跳蚤堆里睡觉,扁担把肩膀磨掉一层皮,七年才吃过一顿白米饭。自然环境、劳动环境、生活环境乃至政治环境风霜刀剑严相逼下,他毫不气馁,不怨天尤人,肯干活,能吃苦。七年艰苦生活的磨砺,七年青春时光的逆行,培养出来的是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青年习近平“白天去山上劳动,晚上回家一有空就看书”,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让我深刻感受到既要学习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升做好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更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驾驭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待了七年的时间,从来没有离开过书本,没有放弃过读书,就算工作再平凡,最辛苦的时候也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正是由于习总书记当年对知识的储备,对知识的海纳百川,才有了后来不断发展的潜力和为群众办实事的能力。我们现在身处的环境是经济发展最好的时代,物质条件优越,更应该注重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思想,净化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读到“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这段话时,我更是感慨万千。作为中波广播的守护者,夜以继日守护着中波段的空中声音,一年365天不分昼夜,24小时全天候守候,工作紧张、辛苦,有时也让我感到迷茫、困惑,是习总书记“最小、最苦、最长”的插队经历让我深深的感悟到了“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越是责任心强、工作强度大的岗位,越是能锻造坚毅刚强的意志,锤炼拼搏奋进的精神。我要从书中汲取力量,以全新的认知和饱满的激情投入到中波广播工作中,以“一锤子接着一锤子敲”的钉钉子精神为中波台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2013年五四青年节,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台时这样讲到,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我想总书记这段话是说给广大青年听的,也是说给40年前的自己听的。人年轻的时候很容易有梦想,但是面对前路迷茫,还能坚持梦想,才能叫做伟大。理解这份伟大,需要我们置身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去体悟。我们现在回头看,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一待就是七年,很不容易。但更不容易的是,总书记当初在梁家河不知道自己要待多久。支撑这份宝贵的坚守与坚持的,是信仰的力量、务实的作风、担当的精神,更是一颗宠辱不惊、无惧无畏的心。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青年不是某个年龄段,而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面对压力的一份专注,面对诱惑的一份坚守,面对挫折的一种乐观,是青春,是理想,是奋斗,是磨砺,更是成长。新时代新青年理应接过强国有我的接力棒,远离佛系,拒绝躺平,争做目标清晰、志存高远的“奋斗后”;向上向善、昂扬进取的追梦人;脚沾泥土、自行自力的耕耘者;爱护家庭、勤勉敬业的双面手。用逆境砥砺青春,用奋斗礼赞时间,用事业点亮生活,这不仅是年轻人应有的追求,也是每一个与时代同行之人该有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