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创作的纪实文学,也叫《西行漫记》。这本书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1936年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真实报道了中国红军及许多共产党人的情况,让西方世界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现在,我们想宣传党的自身建设情况简直太容易了。但在当时国民党严格封锁的大背景下,不要说外国人,甚至连我国大部分人民都没有渠道了解,以至于谣言漫天飞。比如关于毛泽东同志,书中提到国民党对外宣传他是一个无知的农民、一个半死的肺病患者、一个发疯的狂热分子,中国红军是野蛮的土匪,生活物资都是抢劫所得……在这样先入为主的印象下,斯诺几乎是带着坐实谣言的偏见,怀着“拿一个外国人脑袋去冒一下险”的心情,历经艰辛来到延安、保安(现志丹县)等地,揭开中国共产党人的神秘面纱。
他们是贫穷的。这是斯诺最直接的第一印象。红军都住在窑洞,用斯诺的话来说,“是非常原始的”,红军最常吃的是辣椒夹馒头,毛泽东同志也不例外,甚至一首歌唱辣椒的歌曲《红辣椒》,是当时毛主席最爱唱的歌。毛氏夫妇生活简朴,他们主要的奢侈品是一顶蚊帐。斯诺作为外国友人,算是受到优待,但也只能以吃小米为主,轮流吃煮的、炒的、烤的,又倒过来吃烤的、炒的、煮的。斯诺极想念的咖啡、黄油、白糖、牛奶、鸡蛋等都是没有的。
他们是年轻的。斯诺在文中说,红军的大部分是青年农民和工人,普通士兵的平均年龄是19岁,许多红军已经作战7-8年,但还只是十几岁的青年。军官的平均年龄是24岁,包括从班长直到军长的全部军官。所有连长以上的军官都有文化,斯诺见到的第一个和他用英语交流的红军就是周恩来。在红军指挥员中,有许多毕业于黄埔军校、莫斯科红军大学、保定军官学校及若干从法国、苏联、德国和英国回来的留学生。
他们是讲纪律的。在斯诺眼里,红军似乎都是自觉遵守纪律的。他观察,红军走过山上的一丛野杏树,他们忽然四散开来去摘野杏,个个装满了口袋,但是在他们走过私人果园时,却没有人去碰里面的果子。他们在村子里吃的粮食和蔬菜,也是照价付钱的。在六千英里的长征途中,除了几个星期生病以外,毛泽东和普通战士一样都是步行。斯诺说,共产党没有高薪的和贪污的官员、将军,在军队和苏区中厉行节约,实际上,军队给人民造成的唯一负担,是一定程度上供给他们吃穿。
他们是坚定的。斯诺在文中指出,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南京悬赏要取红军司令员彭德怀的首级,为数之大足以维持他领导下的全军过一个多月!毛泽东有世界上最高的赏格缉拿他的首级,毛泽东只要“叛变”投向国民党,就可以升官发财,这也适用于大部分红军指挥员。他们的物质生活是极度匮乏的,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是丰饶的。在面对吃饱穿暖、升官发财的物质诱惑时,在冒着失去自己和家人生命的危险前,他们都没有叛变,在艰苦的岁月中高举共产主义旗帜,冲破层层黑暗,坚定地追寻信仰之光。
书中斯诺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种种描述,都不是马后炮式的赞美,而是实打实的所见所闻。因为这本书于1937年10月在伦敦首次出版,那时正值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任谁都无法清晰地掌握历史的走向。斯诺能做的,就是将一个兼具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红色中国,首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当我们从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衣食无忧的旁观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时,斯诺的记载让我们很简单地就明白,最后的胜利,从来不是偶然,也不是上天眷顾,而是所有同志通过辛苦的谋划与艰辛的奋斗换来的!今天,身为一名党员,我们是否保持了中国共产党人本来的面貌和真实的生活?无论走到哪里,走了多远,都不能忘了来时的路。与过去相比,我们已然不再贫穷,很多人也不再年轻,但坚定和讲纪律应是我们代代传承、终生不变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