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安康市机关党建网>通知公告>专题集萃>优秀读书心得

【2023年度优秀读书心得】从《习近平走进百姓家》谈总书记的人民情怀

作者:王莹莹文章来源:市工信局(国资委)发布时间:2024-03-26 10:16字体大小:【


《习近平走进百姓家》一书,选取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慰问过的家庭(村、社区)中有代表性的32个采访对象,生动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期间,推开一扇扇百姓家门,问生计冷暖、察民情民愿、讲惠民政策的感人故事,活灵活现的描述了广大家庭牢记嘱托为美好生活奋斗的诩诩场景。“脱了鞋盘腿坐在炕上、掀起锅盖品尝锅里土豆的味道、拉着老乡的手唠家常......”图文并茂地回忆温暖往事,述说幸福变迁,展望美好愿景,生动记录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进程,团结引领全国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绩”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追求。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的讲话,在各种指示批示中,“人民”二字强调得最多、分量最重。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逐梦小康,习近平总书记翻山岭、冒风雪、顶烈日,在大凉山村寨,他沿山路看了一户又一户人家;在秦巴山麓生态移民村的老乡家,他挨个屋子转一转,摸摸炕脚暖不暖;在太行山深处,他带着贫困户一笔笔算脱贫账;走进六盘山区破矮的土坯房,他舀起一瓢水尝尝水质;武陵山区层峦叠翠,一位老人紧握着他的手,一个劲地夸赞党的政策好……“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总书记的话语和行动充满着“民生温度”和“人民情怀”,是“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温暖印迹,是“多办民生之事,多谋民生之利,多兴民生之举”的温情再现。作为2023年新招录入职市工信局(国资委)的一名共产党员,更应当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始终牢记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以人民满意为自己工作的唯一标准。真正把总书记讲的“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绩”这句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

人生的三重境界,有“本我”“有我”“无我”三种,前两种境界讲求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讲求出将入相,功成名就,而相对的“无我”是一个更值得追求的思维高度和人生境界。“无我”不是孤立地跳出圈外,孤冷地做旁观者、做陌路人,而是始终清醒而自觉地回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性问题,这是因为紧随“我将无我”之后的是“不负人民”。 在福建军门社区,总书记深切关注邱沛霖一家加装煤气管道的问题,提出“要尽快解决这个民生问题”,并嘱咐社区党员干部“一定要把社区居民的愿望了解透、关切回应好”;在江苏永茂圩自然村,总书记非常关心农村地区的卫生状况,叮嘱“小厕所、大民生”,强调了解决好厕所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一句句叮嘱,一声声关切,深刻体现了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和赤子情怀。总书记讲过,何为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就深刻领悟了“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真理;新中国成立后七十余年的发展成就更进一步凝练和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对于共产党人而言,首先要守护的正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

“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史观的深刻把握和生动运用,是对党的理论创新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指明了立场、方向和途径。上海虹桥街道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将基层群众的立法建议直达国家最高立法机关,让群众建议转化为立法建议的“金智库”“金点子”。总书记将负责人朱国萍称为“小巷总理”,并认真询问居民意见的收集情况,仔细翻阅代表的发言资料,对虹桥街道立足社区实际、开展聚民智的有益探索表示高度赞赏。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尽智慧和强大力量,掌握着真知灼见和善策良方,深入群众,听民声,护民利,调动好群众的“微力量”,才能更好地为民造福,谱写更加绚丽的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篇章。作为一名新入职的共产党员,必须树牢唯物史观,强化群众观点和宗旨意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走出机关深入到基层一线,广泛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解决好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突出问题,同时从人民群众的真知灼见中获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灵感。